励志名言读书名言

《西厢记》读后感精选四篇

本文已影响 1.88W人 

《西厢记》读后感精选四篇

《西厢记》读后感精选四篇

导语:《西厢记》是我国古代四大古典爱情戏曲之一,为元代王实甫所作。明代朱权在《太和正音谱》这样评价王实甫,“王实甫之词,如花间美人。铺叙委婉,深得骚人之趣,极有佳句,若玉环之出浴华清,绿珠之采莲洛浦。”这里本站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四篇《西厢记》读后感,希望你们喜欢。

《西厢记》读后感精选四篇

读后感一:

且就故事情节来看,一波三折。张生追求莺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若非得红娘助力,很有可能“折戟”。而夫人的阻挠,莺莺的“变脸”,郑恒的污蔑,一切都使这情节变得曲折动人。

从角色塑造来说,在挣脱礼教束缚的相国小姐崔莺莺,耽于爱情的痴心书生张珙,封建女性代表崔夫人和活泼可爱的婢女红娘中,我最喜爱的还是红娘。红娘在书中虽不是主角,但却是各个人物之间联系的交集。红娘是莺莺的贴身婢女,是张生追求莺莺的谋士,是崔夫人派来监视莺莺的探子。可以说,红娘联系了各个人物。而在红娘身上,作者赋予了更多心血。红娘善良可爱,活泼机灵。在她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缺点,她是美好的化身。不似莺莺仍受封建思想束缚,不似张生沉溺于情色忘却功名,不似崔夫人毁约失信,红娘在书中只是坚守自己的正义,做自己认为的正确的事。以卑微身份顶嘴崔夫人,帮助张生追求莺莺,成就莺莺张生姻缘,促进作者要表达的爱情喜剧主题达成,红娘拥有超越那个强调身份等级的封建时代的个人魅力。

我认为从爱情角度来看,《西厢记》讲述的是勇敢冲破封建束缚,追求纯粹美好的爱情的故事。特别是对于古代女性,这种举动更是难得。张生追求莺莺情感火热灼人,而莺莺回应张生更显珍贵。作为相府小姐,莺莺是知礼节的,矜持的大家闺秀,在崔母的阻挠下,她该是与张生一刀两断。然而她却听从了本心,在对张生有意后,经过一番挣扎,最终还是被病弱张生的炽热的情感俘获,主动送书信,成就好事。这是离经叛道之举,在当时可称为“不守妇道”,也背离了崔夫人的教育,但莺莺还是做了,为了纯洁的爱情。作者表达了那个压迫的时代人们心中的属于人的真实合理的欲望,对挣脱封建礼教不合理束缚的渴望,对自然爱情的追求的欲望。相国小姐与穷酸书生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。王实甫也为这段爱情写下了完美的结局。“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。”

就语言来说,我真感叹于王实甫的文才。且不说化用诗句,就是其本身的韵脚便押韵的好。且看:“人间看波,玉容深锁绣帏中,怕有人搬弄。想嫦娥,西没东生谁与共?怨天公,裴航不作游仙梦。这云似我罗帏数重,只恐怕嫦娥心动,因此上围住广寒宫。”波、中、弄、共、公、重、动、宫,呈ong叠韵,读来音韵极强,显得活泼有趣。书中语言有典雅的诗句,也有偏向口语化的用词,实集大成。且不说各种曲牌名,单是书中随手拈来的典故便极具文采。听说《西厢记》最完整的注本的注释有2000处,也是难怪。

读后感二:

红娘的人小小个,活像个未成年的孩子。其实书中的红娘应该也就是未成年,但插画未必有一些夸张,毕竟崔莺莺也不会身量长到和张生差不多的地步吧。就算是为了突出主次,我觉得也说不通。全书来看,崔莺莺的个性凸显,实在不如红娘这个人物强烈;而且红娘的妙语连珠之篇幅,比崔莺莺是多很多了。这个我们后面可以再谈论。

刚开始读《西厢记》的时候,我的第一感受就是“真真的是淫词艳曲!”怪不得林黛玉一听贾宝玉说“我就是那个多愁多病身,你就是那个倾国倾城貌”时,就恼了说:“我要告诉舅舅舅母去!”故事中的张生,见了崔莺莺,先是一惊,疑心是不是观音下凡。从此,就念念不忘,寝食难安,为此害相思,衣带渐宽。书中描写这“一见钟情”还是很露骨的,对张生的想法描写之细致,实在有让我不忍直视之感。张生对莺莺观察之细致,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想象。更巧妙的是,作者在这一出里,并没有写出崔莺莺的直接反应,而是用了她的身体形态表现出莺莺虽未正视张君瑞,但的确是已经暗自倾心。

这个一见钟情,一个非常直接,不转弯抹角,直入主题(之后看到红娘直接自报姓名年岁出身,其目的可见一斑);一个羞羞怯怯,举止留情,芳心暗许。写法实在是高明。不过读到后面,我慢慢意识到,这部戏剧的成功之一,可能就在于它的直截了当,直白质朴。而且,对人性的抓写十分准确。人心险恶,谁能知道呢?依我来看,张珙见到相国之女的想法,除却倾情痴心,也是怀有“想要强占”的成分,且又时常想入非非,不能说不“险恶”。现实世界,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作者胆大心细的描写,佩服佩服!

后面的故事情节,是现今众多偶像剧的模版,好人坏人历历分明,角色也十分典型。主角:张君瑞,崔莺莺,红娘(其实照我的意思应该把红娘放在张生之后,崔莺莺之前);恶人:孙飞虎,相国夫人,郑恒;朋友及帮助之人:普救寺内众僧,杜将军,僮仆等。男主女主一见钟情,男主得不到女主,惆怅不已;天赐良机,恶人想杀人放火,霸占女主,男主趁机挺身而出,并力邀挚友相救,获取一重芳心;女主母亲对婚约出尔反尔,男主主角痛心疾首,幸得得力助手女二号,暗中帮忙,助二人坎坷相会;生米煮成熟饭后,母亲虽气急,亦不得不承认男女主关系,但提出要求男主考取功名的条件;男女主因考科举分离离,凄凄惨惨戚戚;男主功成名就之时,事情又有变化,又一恶人出来,借着之前的婚约和自己说谎的口逼迫女主,女主母亲趁此再次毁约,但后来在一干众好人的帮助下,恶人自杀,母亲屈服,男女主角终于幸福长久地在一起了。也是蛮套路的。

《西厢记》被誉为“中国古典四大名剧”,在过去却是要束之高阁的“禁书”。原因大概是怕把年轻人引诱坏了,男子不思进取,女子不管贞洁。现今对《西厢记》的评价中,免不了有对封建旧制度的反抗。这个说法的确不错,这个故事的反抗精神,是在写实基础上的反抗,又别出心裁:主人不敢,仆人大胆。

王实甫对红娘的描写不遗余力,话语又多又鲜活,莺莺较之,实在应该退居次之。红娘是那个反抗的中心,虽然初听张生自报家门时声词严厉,斥责张生不知廉耻,但后来暗中传书、又撮合张崔二人好事、怒斥郑伯常、妙语反驳言而无信的相国夫人的,就是这个红娘。她也惧怕夫人的责罚,皮肉之苦也是她所不愿的,但这抹不去她的直爽和正直。她奚笑过每一个重要人物:张生鲁莽、深情、冲动、退缩时,她在旁一语提点崔莺莺言行不一时,她又气又恨,嘲弄不已;郑恒口出谬言狂语时,她大骂贬低;夫人言而无信时,她敢于仗义执言,一针见血。当然,观众的眼睛最雪亮,后人多多编写红娘的事迹,但对于什么莺莺传、张生记,就显得冷落多了。

现实社会在书中也被反映得清清晰晰。张生一介文人,背负考取功名之担,人说不上正派,却也是性情中人,浪漫情思漫天翻飞。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,亦把自己的理想放在其中:据说王实甫在写此篇的时候,科举考试处于废止状态,他满有壮志却无处可施,只能浪迹于野花丛中、伶人之处,故事中张生既有机会考取功名,又有运气一举金榜题名,实在也是作者的梦想。崔莺莺呢,虽贵为相国之女,金枝玉叶,王侯将相、青年才俊何人接触不到,却仍在每晚烧香之时,亦为自己日后的归宿暗暗发愁。女人不知道她们的预期,也不知她们的宿命。听到张山吟诵的清新之词,她满心欢喜,想同此人花前月下,举案齐眉。碍于母亲的严命、礼教的束缚,心里虽千万种想法按捺不住,但在直面情郎时,开头依旧表现出一副假装正派的样子:“张生,我们本是兄妹之情,你岂能做出如此羞耻之事!” 活脱脱古代名门闺秀的样子,却也都是假冒伪善的人。

至于红娘呢,便是基于这两个写实角色创造出的一个浪漫主义角色,她是他们的解救,破解礼教、封建,非她不可。她是张生和崔莺莺的光、纽带、救赎者。这个女子人小惹人怜,妙语连珠又正直勇敢,是榜样[]。

所以,即便是红娘所说的“只要你满头花、拖地锦”真的是要求一个侧室的地位,那真的不为过。连张生都曾感叹,婚后让这个人铺床理屋他舍不得,必要求老夫人还她自由,若是夫人不许,他便亲自来写她的赎书。

另外一点,《西厢记》的词藻美丽,读来时时让我慨叹。印象很深的一句是,“甜言美语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”若要问为什么,大概是乍凉还炎热的季节里,心境总是不平的罢。

读后感三:

“东风摇曳垂杨线,游丝牵惹桃花片。”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时节里,张生遇见了崔莺莺,便一见钟情。我始终记得张生对莺莺的第一评价是“解舞腰肢软又软,千般婀娜,万般旖旎,似垂柳晚风前。”我想,这次相遇,就早已注定他们将拥有一段美好而又残酷的爱情故事。

崔莺莺是一个大胆,美丽,善良,温柔的贵族小姐。生为一个相国小姐的她,从小就在妈妈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,接受过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。当她与张生恋爱,她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一个“违背道德”坏女子,就构成了思想与行动上的矛盾,在我看来,崔莺莺能与张生相爱,挺不容易的。但在这样的坏境下,她还能不顾一切地与张生相爱,我想这是非常难得的。这样的女子,放在我们现代来讲,令许多年轻人汗颜啊!许多年轻人曾信誓旦旦,许下海誓山盟,可是最后呢?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,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作如今的浅斟低唱。想想那“情切切,意绵绵”,想想那“别后相思隔烟水”,想想那高楼碧袖,碧玉红笺,都如过眼云烟,浮华似梦,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是纯洁美好,不含一丝杂质。

当她与张生离别时,她从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题名,衣锦还乡。在她的眼里“情”字是第一,名利功禄,是是非非,她统统都可以不管。“兰闺久寂寞,无事度芳春,料得行吟者,应怜长叹人。”在回复张生的诗里,她将自己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写得淋漓尽致。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对张生的爱恋,但最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。在“听琴”的时候,她的心被张生琴中那份热切的呼唤深深的感动着,但她那一颗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缚的心控制着她,尽管她早已泪水涟涟。此时此刻,她心中的爱情正与封建教育进行激烈的争吵,最终爱情战胜了封建传统思想。

当她收到了张生的情诗时,终于鼓起勇气回了一首《明月三五夜》。“待月西厢下,迎风户半开,拂墙花影动,凝视玉人来。”读到这里,我笑了,我想:崔莺莺是幸运的,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。正如沈从文所说:“我这一生中,行过许多路,走过许多桥,看过许多云,喝过许多酒,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最好的人。”的确,崔莺莺是幸运的。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,当她写下《明月三五夜》,短短20个字,意味着崔莺莺从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,去追寻自己的爱情。

世上有许多人选择用名利去填满生活,花花世界,游走一场便洋洋自得。而有些人选择去爱自己爱的人,用心去填满生活。我所理解的爱情是:两个独立的个体,彼此明白对方的缺点和优点,能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优点。爱上对方的人而不是对方拥有的钱财。在这个繁杂荒乱的世界里有个爱你的人,共渡生计之苦,陪着你晃晃悠悠地度过余生,就这样慢慢变老。

读后感四:

《西厢记》,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。究其根源,实为“新杂剧,旧传奇”,唐代元稹、宋代赵令畤,金董解元,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《西厢》,至元代王实甫,终于把《西厢》推举到颠峰,不仅家喻户晓,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,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,如此寥寥万余字,何以有如此魅力,何以堪如此重任?就此处,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,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,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,感受《西厢记》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。

一为情节。大凡书籍,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,叙述平铺还在其次。《西厢》的故事情节,简单明了。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,路宿于普救寺。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,二人相遇,便萌生爱慕之情,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。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,欲强抢莺莺为妾,老夫人无奈,言道:“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,便把莺莺许配与他。”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,求其解围,并完此姻缘。后兵至围解,老夫人又悔其前言,并未撮合崔张二人。二人悲苦,想尽万般妙计,互相试探内心,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,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。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,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,这便是一种突破,一种冲击!霎时掀起了一股“西厢热”,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“畅销书”,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。到了明清,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、剧本,都是受了《西厢记》的影响,以致于今,按一些言情剧、肥皂剧的情节看来,《西厢》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。其表现的主题思想,即:“永老无别离,万古常玩聚,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。”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,是非常大胆、非常叛逆、非常有冲击力的。

其次为价值。从古至今,从内由外,都对《西厢》做出了无法比拟的评价。赵景深先生把《西厢记》称为“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”之一,那一壁即《红楼梦》。能与《红楼梦》并驾齐驱,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可见一斑。陈继儒更是把其称之为“千古第一神物”。另外,更有“《西厢记》天下夺魁”,“化工之作”,“王实甫《西厢》,千古绝词”等艺术等级甚高的评语。乃至于国外,也把《西厢》推举到一个高峰。俄国柯尔施主编的《中国文学史纲要》中就说到:“单就剧情的发展来和我们最优秀的歌剧比较,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这样完美的剧本。”这些并不是对《西厢》的推崇和炒作,这是一种信服。

最不可思议的便为词藻。《西厢》的曲牌、词牌、平铺和旁白,都具有无法超越的魅力,我在前面所言的“视觉冲击”,就是指,当我们的眼睛看到这些文字词曲的时候,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上的享受。我用八个字来表达一下我阅读的感受,即:以眼游幸,满口余香。口中之香,实为书中之味也。王伯良言:“《西厢》妙处,不当以字句求之,其中联络顾盼,如长河之流,它曲莫及。”在此,我虽不能把整书打录于此,而可举一二句我所记的明了、香浓的曲子,共大家赏玩。张君瑞一出,便有[点绛唇]一篇,篇上云:“游艺中原,脚跟无线,如蓬转。望眼连天,日近长安远。”[小桃红]上言道:“夜深香蔼散空庭,帘幕东风静。拜罢也斜将曲栏凭,长吁了两三声。剔团鸾明月如悬镜,又不是轻云薄雾,都则是香烟人气,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。”又一篇【混江龙】上说得好:“落红成阵,风飘万点正愁人;池塘梦晓,阑槛辞春。蝶粉轻沾飞絮雪,燕泥香惹落花尘。系春心情短柳丝长,隔花阴人远天涯近。香消了六朝金粉,清减了三楚精神。”《西厢》中句,巧夺天宫,且篇幅不长,若一气呵成,半日功夫便可览遍,只此书并无读一遍之理,依我看,《西厢》中词句,好似天造地设一般。

我读《西厢》的感受,也仅此而已。我只以我的观感把《西厢》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介绍给大家,而深而又深的意境,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去获得、去体味,去享受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