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志文案职场励志

李嘉诚:我曾经是一个打工仔

本文已影响 6.11K人 

1928年7月29日,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,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,祖父李晓帆是清朝末年的秀才,父亲李云经毕业于省立金山中学,曾先后在莲阳懋德中学任教,后来在宏安崇圣小学、庵埠郭垄小学出任校长等职,书香门第之家,使李嘉诚从小就受到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熏陶。

李嘉诚:我曾经是一个打工仔

李嘉诚3岁时,祖父去世,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日渐没落,生活越来越困难。艰难的生存环境使父亲一度丢下教鞭,到南洋去做生意,但事与愿违,每次他都赔得血本无归,这让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。无奈,李嘉诚的父亲只好重操旧业,以教书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。

稍大一些后,李嘉诚就去码头边捡煤屑换钱补贴家用,间或跟着父亲读书写字。日子虽然艰辛,但也充满乐趣。但是随着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后,李嘉诚的童年便随之结束。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,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。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,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,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。

为了给父亲治病,李嘉诚一家的生活相当清贫。每日两顿稀粥,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“美食”。全家惟一的希望都寄托父亲身上,希望他能尽快把病养好,让全家能度过这一难关。

然而,祸不单行,1939年6月,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,把宁静美丽的潮州城炸成了一片废墟。那年,李嘉诚年仅11岁。家园被毁,李嘉诚的父亲携妻带子,先后在汕头、惠阳、广州等地流浪,经常露宿车站。父母和小嘉诚都不得不到大街上卖香烟、糖果,做针线挣点钱过活。后来他们辗转去了香港躲避灾难,投奔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。

到香港不久,李云经就因病离开了人世,刚刚安顿好的家,顷刻间又处在风雨飘摇中。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,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不得不含泪结束学业出去打工,挑起家庭重担。

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,到处都是失业的人,李嘉诚要想找到一个赖以糊口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但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他产生绝望。每天,他都满大街找工做,每见一个店铺他都进去询问人家是否需要伙计。终于,一位茶楼老板看他可怜,答应收留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。从此,还未成年的小嘉诚,踏进纷纭复杂的社会,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旅程。

李嘉诚到茶楼当伙计之后,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,见机行事。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店铺,最后一个离开。

南方人睡得晚,起得早,每天天不亮茶楼就要开门,到午夜还有客人逗留。每天披着晨露上班,回家时已是夜深人静,十几个小时的工作,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,这实在是一个残酷的煎熬,但是小嘉诚一想到母亲和弟妹,一种责任感便在心头油然而生。小小的李嘉诚常常告诫自己:你就是整个家庭的支柱,就是再难也得拼下去。

有一次,因为困倦,干活时怎么也提不气精神,有客人来喝茶,他一不小心把一壶开水洒在了地上,溅湿了客人的衣裤。当时他很紧张,等待着客人的巴掌和老板的训斥,可是那位客人反而为他开脱,不准老板开除他。这件事给李嘉诚的影响很大,以至于在他此后的人生岁月里,宽以待人成了他为人处事的准则之一。
  
  二
  
  茶楼是三教九流聚会的地方,各种各样的人,各种各样的事,都能看到听到。久而久之,李嘉诚练出了一种眼光,一个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,他的性格特征、生活习惯、为人处事,一见面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,也知道了该怎样与这样的人相处。他读书不多,但是学会了利用环境观察别人,而这种善于观察别人的本领,对他此后一生的事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
来往茶楼的客人里,最让李嘉诚羡慕的是阔绰的实业家,这些绅士成了李嘉诚心目中的偶像,他想改变自身处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。李嘉诚无数次在脑海中幻想自己成为实业家后的绅士形象,这样幻想着,他的内心便会暂时得到极大满足。可是,像自己这样没有后台、没有本钱的人,该怎样才能投身实业呢?

17岁那年,李嘉诚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——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。李嘉诚深知,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,首要是勤奋,其次是头脑灵活。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,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些“窍门”。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8小时的时候,李嘉诚就工作16个小时,天天如是。

做推销员要有特殊的本领。首先是要能跑,这一点,李嘉诚不在乎,在茶楼里跑堂,他能连续12小时不落座,也不感到腰酸腿痛。做推销员后,为了节省路费,他上下班从不乘车,四五里路,总是走来走去;出外联系业务,一个上午,能在香港大街上打个来回!

做推销员的另一个本事是脸皮厚,能磨会缠,使客户不得不买自己的商品。不过李嘉诚从不愿意死皮赖脸地缠人家,他总是事前想好几套方案,使人家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商品。有一次他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,走了几家办公室都没有人要,他灵机一动,对办公室的`人说,洒水器可能出了点问题,想借人家的水管试一下,于是乘机在办公室里表演起洒水来,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兴趣,一次就卖掉了十几个。

有人认为,推销员一定要能说会道,李嘉诚却不以为然。他不喜欢高谈阔论,讲话也是不快不慢,没有那种所谓外交家的口才,但是他非常注意市场和消费者使用这类商品的情况,别人不需要或者已经有了的东西,你去推销当然是白费劲!当时他把香港划分成很多区域,把每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情况和市场情况都记下来,这样就知道什么产品该到什么地方去推销。李嘉诚认为,从事推销工作必须充满自信,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,尽最大努力,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。

很快,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。短短一年以后,李嘉诚推销商品的数量超过了厂里那些老推销员。由于出色的销售成绩,李嘉诚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,两年后又被提升为这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。

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,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,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,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,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,这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,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  
  三
  
  经过几年艰苦生活的磨砺,李嘉诚逐渐成熟起来。干推销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毕竟还只是一名高级“打工仔”,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、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,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,这使他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的价值。

终于,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。1950年,22岁的李嘉诚辞去了总经理一职,尝试创业。当时,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,几年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,根本没法开办自己的企业,于是他向叔父及堂弟借了四万多元,再加上自己的积蓄,在港岛的皇后大道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,并取荀子《劝学篇》中“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之意,将厂名定为“长江”。从此,香港多了一个工业企业“长江塑胶厂”。

起初,为了能尽快赚到钱,李嘉诚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,忽略了质量控制,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。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,就是客户进货之后又要求退货,而且还要求李嘉诚赔偿损失。当初一时的侥幸,让李嘉诚尝到了苦果。工厂效益急剧下滑,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,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,长江塑胶厂面临着破产的危险。这时候的李嘉诚忽然明白,自己有点操之过急,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。

朋友们都劝李嘉诚,算了,干脆把厂子卖掉,还了债,自己到别人的厂里去做,凭你的能力,一定能得到老板的赏识,待遇不会差的。但李嘉诚不愿意这样做,当初就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办企业的,现在遇到困难怎么可能退缩?他对自己说,只有在困境中不屈服的人,才有成功的可能。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