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志故事职场故事

宋涵:你怎能把自己交给一把尺子?

本文已影响 6.41K人 

宋涵:你怎能把自己交给一把尺子?


摘自宋涵《不可慢待的孤独》里的文章:你怎能把自己交给一把尺子?

TO 宋涵:

我是一个网络媒体人,近期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情绪中,一周总有那么几天处于崩溃的边缘。突然感觉生活毫无意义,然后号啕大哭,而且有时这种情绪来得非常突然,有时候是白天工作时,有时候是晚上回家路上。不时在想,到底我活着是为了什么?

工作上,我从一个二三线城市转战到上海,压力大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我很难再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,随时爆发,很想骂人,看着一篇篇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稿件,往往要深呼吸几次,才能正常跟编辑讲话。与市场部的博弈也让我筋疲力尽,我很多时候真想跟他们说,真是滑稽,都想着拿到客户的单子然后把压力转嫁给内容部,那要你干吗?客户说这个,客户说那个,你们到底长不长脑子。

网络在飞快转变,从PC到移动端,我不知道我从事的PC端的未来到底在何方,在转型的时代,我的未来又在哪里。

生活上也不如意,离异快一年,30出头的我想要一场平和的婚姻,但是用罗胖子的一句话,“这是一个用机关枪在闹市里连续扫射两天,也绝对不会误伤一个好男人的时代”。在这个社会,在我的周边,我根本看不到未来,虽然我希望有个好的未来。

我没有梦想,没有前进的动力,无法取悦自己,很多时候我甚至想,要是有一场天灾人祸就好了,那我就可以不用这么苦苦挣扎没有目标地生活。 我明白这不是一件好事,很想做一点其他事情来摆脱这种情绪,于是瑜伽、阅读、忙碌,可是,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,即使做了,也成效不大。

BY 无所适从的姚小姚

TO 无所适从的姚小姚:

在专栏中我没有放弃问答回信这种方式,因为我认为“对话”是人与人最古老、最直接、最具体、最平等的一种交流。人类早期最质朴的道理,都是通过对话来呈现的。苏格拉底进行哲学思考的方式,就是在雅典城随意拉一个人开始聊天,不断提问和反问,因为他相信“理性”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,任何人都可以运用理性进行思考,他做的,无非是激发“理性”的浮现和使用。

那么就让我们来聊聊天吧。我早已过了从回信中证明优越感的阶段。一对一的回信,可以让我深入到生活里最微小的枝丫,看见具体的人与具体的烦恼,然后去审查“道理”的适用性,去更接地气地思考,以及学会谦卑。

锦衣玉食的印度王子痛苦地追问“活着有什么意义”,然后走入树林,成为佛陀。而如你,如我,如许多人的“突然感到生活毫无意义”,只是因为得到的不够多:没有足够好的工作,没有足够高的收入,没有足够痴情的爱人。一旦我们得到所期望的,心情立刻就会像一大杯可乐在冒泡,会情不自禁地赞美这是一个“wonderful world ”!所以,这个世界可不可爱,取决于我们能从中挖出多少蜜糖来。

我恰好也曾是互联网媒体中的一员,互联网变化快,发展迅猛,竞争充分。站在这样一个快速转动的车轮之上,一个人难免会焦虑。不止是你,许多人又何尝不是硬着头皮,在车轮之上飞快地踏着脚步呢?我的一个前同事说,工作几年后,时间以季度翻篇,半年眨眼就过,有些以为是去年的事,其实已经前年了。这是被绩效考核鞭打着的职场人的常见体验:生活被扁平化为一个个季度报告,时间则被一个无形的黑洞吸走了。即使是这样,仍有如影随形的危机感:永远有新技术、新趋势、新浪潮,后面还有一班年轻的天才在追赶。

我想对你说:“放自己一马!”这么说,一是出于务实的考虑:适当的焦虑能让人更好地存活下来,但过量的焦虑则会损坏正常功能,换句话说,会让你的工作结果更糟糕,而更糟糕的结果又会让你更焦虑,如此恶性循环。

如果你已在职场中尽了全力,那么下一步紧接着的,就是接纳自己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的人——别着急,我没有埋汰你的意思,80%的人都只是凡人,在职场上做成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。过度消耗自己,从长远看也于事无补,还不如心平气和地持续努力来得有效果。自己不焦虑时,看别人也会更顺眼。无论天赋高低,一个人可以摸索和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这样不管面对怎样的怪同事和怎样的行业变化,都能做好自己的那一份,有一口饭吃。

放自己一马,还有务虚的考虑:你有阅读的习惯吗?中国大人最奇葩的一点就是孜孜不倦地给小孩买书,自己却从来不看书,因为“无法集中精力”。“无法专注”可能是现代人最普遍的症状,令人遗憾。我其实建议职场人多阅读文学类的书籍,为什么?因为职场是高度标准化的,被这种标准不断苛刻要求,不难受的才不是人。文学是“去标准化”,是还原人的参差多态: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龙套,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平等地审视,即使是“失败者”,也有一千个“失败者”的样子。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