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志故事禅理故事

菩萨的说话之道二:胸怀喜心、舍心

本文已影响 1.5K人 

对人说话,要懂得随喜别人

菩萨的说话之道二:胸怀喜心、舍心

前面讲了,要想掌握菩萨的说话之道首先要怀有一颗慈心和悲心。

其实,人与人交往的时候,还要怀有一颗喜心。

这就是佛门里常说的一句话—随喜。

什么是随喜?喜,喜者欢喜,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,其心悦豫,欣庆无量。随喜是快乐生活的一个重要法门。

不少人见到能力比自己强,生活、事业蒸蒸日上的人时,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舒服,可能会酸溜溜地说别人的风凉话、坏话,这是人之常情。其实这样很丢人,很不好。

佛门告诫我们,当别人过得比我们好的时候,我们一定要随喜,要真诚地替别人感到高兴。这样,自己才会获得快乐。

很多人原来没有这个喜心,或者说没有激发和挖掘出这个喜心,最后知道随喜别人才能快乐这个法门以后,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。

比如,在寺庙里面,有的弟子学历高,有的干起活来一个人能顶好几个,还有的悟性特别好,等等,因为这些差距,有一些弟子内心就产生了失落感。

如果不会随喜的话,有了失落感就会想方设法去证明自己的才能,但还是不可能超越别人。那怎么办呢?只会越来越痛苦,甚至只有搞一些旁门左道来证明自己。

有一位法师回忆说:“我小时候上学,经常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行,以获得老师的注意,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,小的时候不懂。长大后,在寺院里跟着师父修行,慢慢就知道了一些道理,心里就觉得,有人体力好,我比较高兴,有人学历高、悟性好,我随喜他。慢慢地,心里就自在了。”

对人说话要有舍心—布施的心

什么是舍心?舍,舍者舍离一切分别,菩萨于所有众生无爱憎之心,名之为舍。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,无量平等利益一切众生。

原始佛教时,佛陀亲自住持的僧团有一条戒律—一个比丘在树下打坐不许超过三天。

因为人有一种习惯,一种人性的缺陷—我们只要往某处一待,就会潜意识认为那个地方是我的。

其实,无论从哪方面来讲,那棵树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。但是有些人只要往树下一坐,就会认为“这棵树是我的,这棵树的阴凉是我的”,就会产生痛苦。

所以,佛陀规定每三天必须换一棵树,不然就犯戒。

那么,寺庙里的出家人是怎么训练的呢?就是抓阄换床睡,以此避免大家认为这个床一睡上就是自己的,以至别人坐一下就不开心。

其实,那个床根本就不是哪一个人的。因为出家以后,有一条丛林清规叫“色身交给常住,性命托付龙天”。意思是你出家了,你的命是归龙天护法的,这个身_体呢,就归常住了,你就没有了,你什么都没有。

除外,戒律还规定,一个人只能有三件衣服和一个吃饭的钵,多了就犯戒。

虽然戒律是这么制定的,但是不少人内心还是会有强烈的执着—总有什么东西是我的。所以佛教强调要不断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—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你的,得失是人的一种意识作用,是一种概念,最后这些东西都得舍掉。不舍又怎么办呢?死的时候都得舍!孩子也得舍,太太也得舍,爸爸妈妈也得舍,不舍得也得舍。

这句话很残酷,但是真到走的时候,你不舍又怎么办呢?

所以不舍也得舍,舍,不是放弃责任,它是放弃内心的那个执念。

所以在寺院里,弟子们每到半年就要抓阄换床,你不是说那是你的床吗?抓阄换,不换犯戒。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